四川法制报:司法厅长的纠结
发布日期:2012-06-28 11:14    浏览量:[]

■“如何让戒毒学员更好回归社会”“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开展戒毒工作”,是省司法厅厅长李仲彬一直纠结的问题

    ■他多次强调亲情教育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关爱这个特殊群体,让戒毒学员真正融入亲情、融入家庭、融入社会

 

    “如何让学员们能够回归社会后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这个问题一直让我很纠结。”619日,四川司法行政系统“6.26”国际禁毒日主题宣传活动开始前,省司法厅长李仲彬向记者聊起了自己心头的“一块大石”。让李仲彬发愁的不是其他,正是全省司法行政系统的戒毒工作。“如何让学员更好回归社会”“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开展戒毒工作”,成了这位司法厅长最大的纠结。


纠结 如何让戒毒工作走得更远


   
“希望大家在这所特殊学校里学文化、学技术、学做人,回归社会后凭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2011
428日,上任司法厅长不到两个月,李仲彬就前往成都强制隔离戒毒所和成都戒毒康复所调研。至今,一年多时间里,李仲彬先后5次前往成都强制隔离戒毒所。“每一次到戒毒所,每一次与学员交流,都给我很大的冲击。他们个人固然有错,但他们更是受害者。”
   
除了调研,每一次他都要走进宿舍、食堂。他说,“我就是要了解他们最真实的生活。这样才能找到戒毒工作突破口。”
   
他认为,在强戒所里戒毒还不够,得让学员在回归社会后还能抵制诱惑,不复吸,有技能保证基本生活。“如何让戒毒工作更完善、走得更远”,成了压在他心上的“大石。


原则 坚持“不抛弃 不放弃”


   
也许因为在部队当过兵,也许是本性使然,对于戒毒工作和戒毒学员,一直以来,李仲彬都坚持“不放弃、不抛弃”。
   
早年,李仲彬在担任成都市新都区区委书记和巴中市委书记时,就亲情在服刑人员改造中的作用已有了好的尝试。当时,一到春节,李仲彬都要到监狱看望服刑人员。“我一直在思考亲情教育对于服刑人员改造的作用。对于戒毒学员,亲情显得更加重要”,李仲彬说,有戒毒学员成功并取得成就的个案,当然也有复吸的案例。他查看了不少,发现不论是成功的还是复吸的,都和亲情、家庭、社会的关爱程度分不开。
   
这让李仲彬更加坚定,做好戒毒工作,就要坚持“大爱谱和谐”,要用亲情的力量来感化戒毒学员的心。
   
为了证明亲情对戒毒的重要性,李仲彬曾让省司法厅办公室专门做过统计。在成都强制隔离戒毒所和成都康复所里,学员来自单亲、离异家庭的占12%,留守青少年占6%,“三无人员”占 18%。李仲彬说,“他们自己有责任,社会也有责任,家庭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绝不能放弃他们。”


呼吁 用大爱让学员涅槃重生


   
“对这个特殊群体,我们要大声呼吁,呼吁亲人、家人和全社会都来关注、关心、关爱,让学员们真正融入亲情、融入家庭、融入社会。”201112月,李仲彬在做客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时发出这样的呼吁。
   
在很多场合,李仲彬都在呼吁社会将关爱给予服刑人员和戒毒人员这两个特殊的群体。这样的呼吁来自于他对监狱劳教系统的熟悉,谈到亲情教育的例子,李仲彬总能说出很多真实故事来。
   
每一次调研强戒所,每一次召开系统内的会议,李仲彬总会提到亲情教育。他说,“亲情比天高,比海深,在某种程度上,是任何感情所不能替代的。”
   
他要求全省司法行政系统要重视亲情教育的作用。“我们要为学员和亲人系上亲情的纽带,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用浓浓的亲情、深深的关爱,将学员、亲属、劳教(强戒)场所和社会紧紧联系在一起,实现情感互动。”


构想 每月一次“亲情开放日”


   
近年来,由于场所收治对象的变化,强戒人员、艾滋病感染人员和劳教人员中“多进宫”现象呈上升趋势。数据显示:我省劳教(强戒)学员中80%左右的人不知道父母亲生日;60%左右的人没有给家里写过信;60%左右的人几年来连“爸爸、妈妈”都没有喊过,30%左右的人在服教(强戒)前有好几年没回过家……
   
“从这些数据我们能看出这些学员在亲情上的缺失是多么的严重!”李仲彬认为,只有从最本真、最无私、最易感染人的亲情打开切入口,开展亲情教育,才能夯实学员自觉改造,重新做人的思想根基。
   
李仲彬说,亲情教育一定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要从内容上、载体上、实效上进一步探索;要把这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好;要上升到制度层面,建立长效机制。
   
对于具体工作的开展,李仲彬这样构想:今后每月开展一次劳教(强戒)所的“亲情开放日”活动,让劳教(强戒)学员的亲属与学员坐在一起拉拉家常,还要让社会各界人士来到劳教(强戒)所,让外界了解学员的学习、生活情况。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员真正融入亲情、融入家庭、融入社会,让他们充满自信和希望!